编辑:灵域网虫, 发布时间:2020年7月02日, 来源:互联网
步入数字时代以来,我国数字经济一直处在“快车道”上,并不断提速前行。对于企业来讲,加入数字化转型大潮势在必行,他们都希望借助数字技术使企业竞争优势得以增强,同时在业务方面实现革新,促进营收持续增长。然而,在这场激昂的转型大军中,真正成功转型的却寥寥无几,毕竟中国商业环境空前的变化速度使无数企业在数字化时代一时间还是很难理清其实质含义,导致大部分企业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互联网科技公司此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新事物,新变革,都有其蕴含着的强大生命力和潜在的商业价值,但是,也很容易在涌动中形成泡沫,让盲目顺从者折戟。下面就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经常会触碰的“雷”区分析一二,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大多企业很自觉地将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任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信息化部门,试图希望在信息技术官的带领下,完成企业由信息化到数字化的成功转型。其实,这样的组织安排无意将企业推向了万丈深渊。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信息技术部门是其核心,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以数据为重点,同时掌握着企业在产品研制方面最前沿的技术手段。然而,企业决策者大都认为信息技术部担任企业数字化转型重任也就当之无愧。这种数据孤岛思维,很容易让人忽略2大重要风险:其一,当前信息化技术部门缺乏对推进数字化转型应有业务能力的认知。他们长期处于技术创新和产品更迭的信息化最前沿,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数据、统计数据等只是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并不参与或深入了解具体业务。其二,骄兵必败,现有的信息化部门很容易轻视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重要性。尤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初期阶段,许多基础性工作,有时候很容易会被信息化技术部门习惯性地当做日常工作,使数字化转型工作出现“一边倒”或者滞后,无法从一个全新的新事物的视角给予应有的足够重视。因此,企业要想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就必须下定决心建立专门从事数字化转型的部门或岗位,由专业的人员来做专业的事。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新建数字化转型部门或岗位的必要性了,无论是部门还是岗位其都需要与业务部门密切合作,甚至深入业务部门当中,以便快速及时、准确精细化地有效推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数字化。对于这类专业人才要求也是极其严苛的,既要懂企业业务,又要懂数据挖掘与分析处理。当然,现有信息化技术部门的人员中,能够以开放式心态欣然接受数字化这一新事物,并能快速补足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也都优先并入数字化转型的相关部门和岗位中,不过,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是会以特设或内部选拔培训的方式来进行数字化部门组织的建设。
数字化热潮出现后,促进了企业对于数据价值的重要性和安全性。许多企业清醒地意识到,数据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企业要把各种数据集中起来,确保数据能够安全准确;另一方面,能够从外部获取各种数据,便于数据资源整合利用,促进业务发展。但也有不少企业认为,内部数据唾手可得,只要努力就能将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能抢夺市场竞争的绝对制高点。以至于,这种自上而下的错误认知给企业带来内部数据抢夺热,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信息化技术部门和企业综合管理部门找各种机会将各类数据集中在自己手里,不愿意让其它部门使用;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也想尽其各种办法把数据留在自己手里,尽量阻隔部门收集和数据共享。显然,这种思维方式和做法是存在很大偏颇的。我们说,数据的最终价值不是作为简单统计分析而做,而是要借助对数据分析处理能够用于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极其结果的鉴证和研判,以此来促进业务提升,使数据的价值在传输和分析应用中得到较好的实现。因此,企业需要清醒地认识和掌握自身业务属性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身的数据分类体系、数据标准和数据收集与存储办法,构建起能够高效获取并存储高质量数据的企业数据仓库。同时,需要企业内部建立数据流转机制,确保每个环节数据的可利用性,无论哪个部门,只要在业务活动中需要做分析的数据,都可以及时、准确、高质量、友好地获取。企业外部也可以借助联盟合作、行业组织、政府部门及国际组织的力量等,搭建不同社会组织之间数据传输、共享、买卖等所需要的治理机制,这样既能够保证企业和数据相关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又能够确保不同企业之间依据确定的规则进行合法合理的数据交易与共享。一旦企业内外部数据治理机制得以建立,那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也将大大加快。
无论是数字化还是已过去的信息化,企业在争先恐后地跟进这股热风的情况下,无不大规模导入各式工具。数字化热潮下,诸如各种有线或无线传感器、摄像头、云计算或云存储、芯片、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总以为这样就能够确保企业数字化走在行业前列。显然,这是极其片面化的错误认识,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凭借各种数字化工具来完成。企业顺应时代,赶时髦却盲目引入各种工具。对于工具而言,其本身只是一种辅助作用,但是不乏一些非常先进的数字化工具,也有其自身价值所在,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工具都对企业有同等重要性,也不是在特定企业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同等效果。工具本无错,只有错误认识和使用工具的人。工具需要合适的人才掌控,需要与各项业务紧密融合,需要企业精细化的内部管理机制来支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数字化转型中人员、设备、应用场景等有机结合,获取实时海量数据,并有效促进数据分类、存储和建模,为更加高效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否则,即使再先进的工具对企业也是无济于事。引进数字化转型工具,需要在软硬件、人才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因此,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地利用,分阶段推进,选择适合自身转型的数字化工具才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数字化转型工具,确实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销售、研发等工作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字化工具都能取代企业产品及服务本身,因此,这些工具并不是开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万能钥匙”。对于企业来讲,不能盲目依靠数字化转型工具而淡化业务领域核心技术创新的需求,企业在充分认识,引入数字化转型工具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围绕客户需求,在技术创新、产品革新、服务更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突破。
不少传统企业饱受业务困扰,商业模式过于陈旧,经营状况始终处于中下游。然而,长期以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初期,为了能够快速提升业务水平,获得更长久的发展,就会寄希望于数字化转型,力求通过企业商业模式、业务开展、产品销售等立竿见影,拯救企业于危难之中,实现短时间内的各种投入带来突飞猛进的业绩增长。数字化转型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目前,企业数字化转型处于初级阶段,放眼未来,企业在这场未知战场上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和人员,可能短期内投入和绩效完全无法成正比;如果将数字化转型和企业自身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数字化转型更好地在业务绩效提升方面发挥有利作用,那么数字化转型将会为企业业务带来无可厚非的经济价值。
也正是如此,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企业在业务方面,往往需要一个“经常性”,即对业务模式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经常性地要不断看到显而易见的结果。但是,数字化转型的部门和人员,却很难在短时期内产生大量直接效益,这样一来,无论是企业高层还是数字化转型部门,都会因此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最终,企业开始削减数字化转型的各项投入,裁撤部门和岗位人员,阻碍数字化转型停滞不前。综上所述,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有充分的的思想准备,具备长期投入的风险评估意识,从战略发展高度出发,源源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员,抓大放小,对专门从事数字化转型的部门和人员,不要急于将业务部门的业绩要求赋予他们,对其考核,不能以短期直接利润指标来衡量,而要着手其在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改变作为工作的业绩,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允许必要的失败。全网数商在不断与大量数字化转型客户沟通交流中,对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容易触碰的雷区,做了深度调研分析,并提出以下切实可行的针对性建议。
1、切勿盲目跟风,追求技术潮流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确需要技术的支持,但是不能完全依赖技术,也不能把技术这杯“羹”全部导入企业整体。我们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从业务着手,思考企业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不能盲目的被表面光鲜的数字化项目蒙蔽双眼,而是要清晰地审视当前企业要试图解决的问题。同时,优化自身技术,通过一些简单项目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2、敢于试错,谨慎决策
数字化转型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出问题,反思并做出相应调整。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项目可能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种艰难险阻,但并不能说明其失败,作为企业高层,我们要坚定存在的问题,敢于试错,谨慎决策,倘若所有的指标或数据不能很好地证实你初期的设想,那就果断决策,吸取经验教训并砥砺前行。
3、让数字化转型关乎企业每个人
我们经常讲企业与员工的利益是绑定在一起的,那么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利益也必然离不开企业的每一个人,只有做好多业务部门之间紧密协同,才能更好地推动数字化转型。同时,吸纳所有职能部门及其人员,让其切实感受到自身价值与企业利益的相关性和必要性。